在企業中對於員工來說,最大壓力莫過於老闆給個難度頗高的目標,然而如能用點不失大雅的小聰明提前達標,包準你日後升官又發財,像政府提出2030年電動機車佔有率要達35%的願景,相關單位之前想破頭要如何「使命必達」,而今因微型電動二輪車的納管露出曙光,不過要想持續下去逐漸朝目標前進,「補助」可是有其絕對的必要性。

雖說「電動化」已經沒有回頭路的趨勢,但台灣電動機車的銷售量卻遲遲無法大幅成長,除了購車養護成本高之外,電池必須付月租費、換電仍未全面普及都是問題,而這也讓微型電動二輪車獲得生存空間。不過微型電動二輪車也因沒有納管衍生出不少問題,因此2022年11樂30日起終於要來硬的,全部管理起來。據交通部統計全台微型電動二輪車約有65萬輛,其中45萬輛在路上使用,納管後這些車都必須掛牌與投保強制險,不過政府並給予兩年的緩衝期,意味兩年之後就開罰,也就是未領牌上路可處1,200元以上、3,600元以下罰鍰並移交保管;而未投保可處750元以上、1,500元以下罰鍰。看起來很像罰得很重,實際上只要乖乖守法你根本不用擔心。

對於政府相關單位來說,既然主子都已經訂下2030年電動機車銷售量為機車總數35%、2040年達成新車比例100%的目標,自然就要想方盡法,65萬輛的微型電動二輪車似乎是最佳解套之法。以2021年為例,當年機車總市場為80.9萬輛,各品牌電動機車共銷售9.3萬輛,約佔總數的11.5%,如果要將65萬輛納管…別說65萬輛,就拿上路使用的45萬輛打個八折去掛牌,差不多是36萬輛來算,兩年之內要全部掛牌、平均每個月可產出1.5萬輛的微型電動二輪車,這下納管後可都算在電動機車這個範圍之內,一年就有18萬輛的規模,加總下來包含新成員在內就有27.3萬輛,Oh My God!33.7%佔有率離目標雖只剩下1.3%,稍微再努力一下就能達成35%甚至更多的佔比,這可是提前七年達標啊!主子樂開懷又有政績、底下又有功,升官哪會少了這些相關人等呢?

如果中央補助3,000元、地方補助2,000元,再加上業者2,000-3,000元不等的購車金,夯不啷噹就省下7-8,000元左右,算下來一輛微型電動二輪車就只要2-3萬多就可入手,而且還不用被月月繳的資費給綁死,抽取式電池約5公斤重,比起換電的10來公斤輕了一半,縱使是住公寓也輕鬆多,更何況是中南部住透天,直接連車帶電池回家充就好,再者不須駕照且年滿14歲就可騎乘,便利和限制遠超過現在市面上的油/電機車,同時車重差不多50公斤上下,對於年長者、學生、家庭主婦來說都很輕便。你說這種車跑不快極速只有25km/h?台灣就這麼大是要趕什麼?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用一般機車為標準來看,長期觀察下來無論偏鄉、都會的使用者並不會騎太快也騎不遠,25km/h算是恰到好處也比起高速要來得安全些,80-100km的續航力更能應付日常使用。說不定在更多的誘因下銷售量會超過電動機車,如此一來有助於提前完成「淨零碳排」的目標。

當然有人會說要政府補助,但錢從哪裡來?以微型電動二輪車目前每年8萬輛的規模來算,中央的補助款只要2.4億元,地方則是1.6億元,業者則是8,000萬到1.6億元,單看政府和地方的財政,這筆費用算是零頭,說沒錢?難道老百姓每年繳那麼多稅金是繳假的?浪費公帑的公共建設與投資多不盛舉,還有官商一起來、最後開特許讓財團賺飽飽的BOT案,這些可都是能省下來的費用,東擠點西湊點可是綽綽有餘。買車每年所繳的燃料費就是地方稅,那是用在地方政府道路維修之用,但真有那麼多的路要修嗎?沒事就一天到晚挖馬路是哪招?挖了老是不平還耐用性非常不佳(太堅固你是要相關業者人等賺什麼啊!),這都是可省下來轉為補助購車之用啊!如果四年一度的選舉廟會別搞得那麼頻繁,好幾十億經費也能幫助更多人進入淨零碳排的行列。

以每年銷售規模可達8-10萬輛來看,單單微型電動二輪車絕對可和一般電動機車形成五五波的局面,實力之堅強不容小覷,既然都納管也算是電動化的一環,沒有不補助道理,消費者因補助而減輕購車負擔,購車意願自然增加,當然也會刺激業者開發符合法規的新機種,而不是品質堪慮的拼裝品,對政府來說也能達成使命,這絕對是「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」,達成Win Win多贏局面的好方法。

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