儼然成為動力新選項也是全球趨勢的電動化,已經是一股不可逆的洪流,尤其在台灣機車更是民眾代步的最佳工具,而歷經多年討論、擁有高達65萬輛規模的「電動自行車」,如今也從今年11/30起正式掛牌納管,並正式更名為「微型二輪電動車」,雖說是一大新藍海,但政府對這種更貼近庶民移動工具並沒有太大補助力道。

大家應該常看到不少車尾掛著「合格標章電動自行車」的動電機車在路上奔馳,雖然速度只有25km/h,卻是許多婆媽、主婦、學生乃至移工的代步工具,甚至還有專事改裝提升性能的生意,尤其移工的改裝功力更令人讚嘆,性能可一點也不輸給125c.c.的機車,然而以往電動自行車不須掛牌,無須登記、領照甚至保險,若有肇責、酒駕等意外事故也無法追朔,說穿了就是遊走在灰色地帶也無法可管;同時良莠不齊的產品更有不少安全隱憂,尤其許多走低價的中國產品更是令人卻步,也讓許多離島民眾對電動機車留下壞印象。因此2019年機車委員會主委暨KYMCO集團執行長柯俊斌便建議時任交通部部長林佳龍修法,終於促成在三年後的2022年11月30日正式實施微型電動二輪車修法條例。也就是從11/30起,微型電動二輪車需登記、領牌照,且有強制險,車主雖不需考照但必須滿14歲,且騎乘時要配戴安全帽。

據統計目前全台保守估計約65萬輛微型電動二輪車在路上奔馳,新規定下2024年11月30日之前這65萬先行車主必須完成領牌,所以1年內完成領牌免收相關規費,1年緩衝期後未完成領牌投保不能上路,這算是政府對現有車主施點小惠。同時現行車主申請掛牌時仍需進行驗車,若有非法改裝就需回歸原廠設定,未領牌上路將處新台幣1,200元以上、3,600元以下罰鍰,而騎乘未經審驗合格的車輛則會直接沒入處理;不過這倒有個小漏洞,就是掛牌時必須是原樣,因日後無須再驗車所以怎麼改是車主自己的事情,這是否又是安全上的一大疑慮?

但為何說微型電動二輪車是機車的新藍海?據相關業者透露雖然單價約在新台幣4萬元上下,但每年銷售量約有8-10萬輛的規模,旺季時單月甚至可破萬輛,即使時速只有25km/h以下,但包含電池車重多在60公斤以內,且除了可直接充電甚至還可拆下約5-6公斤的電池帶回家充電,每回充電不超過一度電,只要順順地騎續航力都有40-60公里,如果和市面上換電的電動機車相比,除了性能上有明顯的差異外,具有免繳月租費、電池輕手、保養維修簡便等好處,如果單純就經濟考量為出發點是相當不錯的交通工具。放眼台灣微型電動二輪車市場中,大品牌就屬中華e-Moving Shine/Bobe、KYMCO Cozy/Mint這四款機種,據傳SYM也將在年底推出同級車款,其他小品牌充斥著中國車,看來這種開發門檻相對較低、未受到太多晶片限制、又不用耗費成本建置換電站的機種,對於業者而言肯定會有龐大的商機。同時若這65萬輛掛牌後,對整體電動機車的市場占比絕對會有提升作用,保守推估將有20%的比例!

不過正式更名為「微型二輪電動車」、並須登記領牌且具備強制險納管後,是否會造成「投機」、「走偏門」的中國製機種造成壓力?就有業者透露其實這半年來已經「收攤」者超過一半,主要是無法「合法」取得認證標章,畢竟這些產品是以散件型態存中國進口來台組裝,再以低價賣出,雖然價格低廉受到不少民眾喜愛,但安全和品質堪慮倒也造成不少的意外事故,所以「良幣驅逐劣幣」的新法上路後,也讓消費者更有保障。然而令人憂心的是,除新北、桃園、南投、嘉義、花蓮等部分地方政府外,目前中央並沒有針對微型電動二輪車提出相關補助,環保署的補助早於2015年便終止,工業局更沒有補助,因此要達淨零碳排鼓勵民眾換購電動化產品,還是要有美味的橄欖枝當誘因啊!

廣告